导航栏

×
句子 > 唯美句子 >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2025-05-27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收藏9篇)。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1

我们身处五月的花海,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迎接着时代的挑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照亮着前行的路程,用生命点燃未来的希望。

五四运动的火炬,唤醒了民族的觉醒,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我们怀揣着自信,浇灌着理想,心中怀着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五四青年,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2

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朱彦夫心中始终装着一件事,那就是将自己所经历的难忘事件写下来,以告后代。牺牲战友的临终嘱托催促着他去写,残废人自强不息的信念鼓舞着他去写,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召唤着他去写!

当时迟浩田上将了解到朱彦夫的事迹后,专程赶往沂源县看望朱彦夫,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并高度评价了_支持丈夫带领群众致富的牺牲精神。之后,迟浩田上将先后三次给朱彦夫写信,鼓励他把当年抗美激战中的壮烈情景写下来,传给人们,让人们了解历史,推动国防教育。1989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对妻子说:“我年轻时拿过锄杆子和枪杆子,但这两杆子过早地夭折了,我思量来思量去,我得用笔杆子再作贡献。”“迟部长也说过好多次了,你是该写!俺明日就给你买纸和笔墨。”妻子高兴地说。

写书对一个失去双手、双脚的特等残废人而言,其艰难不言而喻。但有妻子的支持,他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从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开始只是笨拙地学读,摹仿着写:写书信、写报告、写新闻。也许是战争血与火的经历使他刻骨铭心,也许是朝鲜战场的惨烈使他没齿不忘,每每落笔,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些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的身影。他先后学写了《庄户天王》、《救险记》、《悼青山》和《异人梦》,全部是烈士或与烈士有关的故事。生活,尤其是战争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战友,是他作品中堂堂正正的主人公形象。他写书写得很苦,也写得很累。一到阴天,四肢的截断面便向外渗血水,疼痛难忍,_便用药棉不断给他擦拭伤口。他累了,她便给他轻轻捶背,夏天天热,没买风扇前,她坚持用蒲扇为他驱热。有一次,一位搞创作的人看了他的部分初稿,不屑地说:“就是再比这好上十倍,也出版不了。现在都喜欢看谈恋爱、跳舞的,这样的书没人看!”这一句话,使他萌发了辍笔的念头。妻子第一次冲他发了火:“你要是不写下去,对得起你牺牲的战友吗?对得起迟部长吗?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再好卖咱也不写。这书你尽管写,能出最好,出不了咱当家史”想起妻子对自己的莫大支持,他满脸愧疚,禁不住又热血沸腾。“《极限人生》中的‘根限’两字,是指身体上的极限。对我来说,身体是残缺不全的,这就要以没有极限的奉献和追求来弥补”用两只残臂夹笔,写得累了,他就用牙咬着笔写。这些年来,他究竟咬坏了多少支笔,碰翻多少墨水水瓶,连_也记不清了。口涎、坏眼睛渗的水、胳膊断处流下的血水和汗水时常会浸湿稿纸,模糊了字迹,只好重写。为此,_没少动脑筋。后来,她找来块小塑料纸,垫在丈夫写字的残臂下,他每写几行,她就把塑料纸移动一下起初,儿女们劝他口述,他们记录,可他总觉得那样少了一些思索的空间,表达不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他把写作作为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重要途径。因此,他还是坚持自己写,自愿找罪受,找苦吃。这种罪、这份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很多时候是生理之外的。别的不说,光是那一天学没上过的知识饥渴,就时常把他逼得心烦意乱,焦头烂额。多少回,为了一个情节的描述,他会不吃不喝地憋上几天;多少次,为了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他会搬来字典、词典,一查就是几十分钟、几小时!就这样,他起初每天写几十个字,后来每天能写几百个字。有时候半夜里想起什么,从床上爬扯半天才爬起来,开灯写下来,把妻子吵弄醒了,两个都睡不着,就拉咕呱

到1996年5月,他七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长达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认为,这部作品无论从构思、语言,还是描述和遣词造句上,都不能同作家的作品相比。但他觉得,在一桌盛筵上,出现一道味道迥异的“清拌苦苦菜”,不是更能显出山珍海味的诱人浓香吗?他决心把这部小说出版出来。从此,_又陪同丈夫踏上了艰难的送稿路。人民武警报的一位记者看了《极限人生》的手稿后,深受感动。“《极限人生》对人怎样战胜生理上的缺陷,对人怎样活着提出了强烈的叩问和挑战,对普通人和伤残人都是一种极大的引导和激励。”

《根限人生》从创作出版发行,始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黄河出版社编委看了《极限人生》的书稿后,立即决定出版。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上将闻讯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欣然提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为朱彦夫亲笔题写了“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的条幅。1996年6月,《极限人生》以33万字的篇幅出版印刷。朱彦夫在书评中写道:“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勾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如果读者能从中汲取到做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差愧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次印刷的3万册《极限人生》销售一空。为满足更多读者的愿望,黄河出版社又作了第二次印刷。

朱彦夫的事迹传开后,齐鲁大地掀起了学习朱彦夫的热潮,朱彦夫也被中组部表彰为“模范共产党员”。面对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妻子,他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有今天的日子,要是说我干出了点事,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劳是你的,没有你,就没有我朱彦夫!”此时的他动了感情,泪水从墨镜后悄然流下。如今,朱彦夫的一部新作即将问世。这仍然是一部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素材的作品。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曾记得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当然我也在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就以一本书为例让大家看看我学到了什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哑人后的生活.刚开始的海伦对于生活是失望的,用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情绪非常的暴躁,常常发脾气,她感觉现实生活中没有了希望,她是多么期待能重新得到光明.在她父母的寻求下,帮海伦找到了一位老师——安妮·莎莉文,这位老师成为了海伦新生活的引导者,使海伦对生活重新有了希望,有了向往.在莎莉文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海伦学会了阅读,认识了许多的字,也让她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爱.在老师的帮助和她的努力下,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人们都说海伦99凯勒是福相的但她也同时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一出生没几天就已经看不见光明听不见的声音这是多么可悲呀!WeI890.COM

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最后取得的比任何人比每一个正常人都好的生活。我们都十分的羡慕他,但可曾想过她在背后的努力比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而不努力呢?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我们应该赞美他。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我们应该也学习他那种遇事冷静,做事坚持,对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一直努力地钻研的精神,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决定改变自己让自己像主人公那样优秀。我相信我可以办到。难忘的生命之歌!

我们应该也学习他那种遇事冷静,做事坚持,对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一直努力地钻研的精神,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决定改变自己让自己像主人公那样优秀。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既然我们都有健全的眼睛,我们就应该更加的珍惜它,不让自己也有一天会后悔,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自己无怨无悔!我相信我可以办到。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4

在五四青年节这天,我的心中五味杂陈。长大意味着苦恼增加,意味着责任的变多。享受权利的时刻,我们要肩负的责任。

但我不会退缩,更不会畏惧。“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验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将来。我们肩上扛着国之大任,让我们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巅峰。

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心里的各种落魂,在此时此刻却豁然开朗,心念通达。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将在将来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往直前,肩负起我们应当担当的责任。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5

四月的沂源,桃花正艳。西里镇张家泉村走出的朱彦夫,在20__年的这个春天,成了全国第一个“时代楷模”。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山东省委先后下发文件,要求广泛开展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朱彦夫的事迹,像春日的花朵一样,开遍神州。

这位81岁的老人,手脚尽失、半身瘫痪。究竟是什么,让他放弃疗养院的优待,回到家乡投身建设?是什么力量让他为群众无私奉献,带领村民奔向致富路?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在退下来后写出呕心沥血之作,警示后人?

纵观朱彦夫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坚定信仰的践行史。

到各地宣讲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最近一段时间,济南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的主要任务。朱彦夫当兵时就在一营,汪祥松,可以说是朱彦夫的小战友。他说,虽然每次都在讲一样的故事,但每一次作报告,都能给他以新的启迪。

“朱老14岁参军,16岁入党,历经上百次战斗,经过47次手术才从死神那里挣脱出来。活着已是奇迹,本应在疗养院颐养天年,却不忘党的教育和组织的培养,毅然回到家乡自食其力。让人肃然起敬。”汪祥松说,朱彦夫经常念叨,与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自己是幸运的。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奉献一天。“他一辈子的奋斗,为信仰的力量作出了生动诠释。”

如今,在张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彦夫留下的痕迹。他整治的山沟,挖掘的机井,还在继续造福着这里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几代村民津津乐道。

张家泉村现任村支书刘文和说起朱彦夫,心存敬意。“老支书是个有信仰的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老天爷对自己眷顾太少,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但是看看老支书,他一辈子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曾鼓舞和教育了几代人,朱彦夫的《极限人生》,同样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底蕴。省委老干部局调研处处长宋文军说,朱彦夫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一部书,他所表现出的不屈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更值得深刻领悟。“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看似无形,却是顶天立地。”

“_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时代楷模朱彦夫身上体现的最宝贵品格就是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认为,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彦夫四肢残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为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处奔走;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笔艰难写作,为我们留下催人泪下的作品。

包心鉴说,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生动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认真学习朱彦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担当起人民赋予的责任,应当成为所有共产党人终身的价值追求。

看了中央台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后,很多人哭了,不是因为他做出的事迹有多些,也不是因为他让人们富起来,而是因为他那种永不退色的共产党员的本色。

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能从一个废人变成一个比一个正常都强的人;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个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寻常。

他被追为“时代楷模”当之无愧啊!朱彦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总结起来有三条:

一是朱彦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重残战士,没有躺在功劳薄上享福,而是离开休养所回老家,瞒着老人,练习生存本领;用毕生的心血带领村民致富,从不领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还写出两本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是朱彦夫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他当村支书,从不领村里一分钱。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经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帮助他人。自己的女儿出嫁,作为亲生父亲却没出一分钱给女儿买嫁妆,他是不愿意买吗?不是,他是没有钱,他的钱用在别人身上啦。

三是朱彦夫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朱彦夫的毅力不仅表现在他的身体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一生不停地的为人民服务上。他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他坚持锻练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四肢的人,连吃饭都困难,要达到正常上班、写书、爬山,这个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彦夫从年轻起,坚持造福于民,一直到81岁,心里还是想着百姓,从没有想过自己。这种毅力又有多大啊。

向时代楷模学习,就要学习他们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怀。张丽莉、吴斌、高铁成等时代楷模,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可以说是大家的同事、邻居、朋友。他们平平常常、朴素无华,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默默无闻地坚守着道德标准、涵养着道德情操,以点点滴滴的积累,以持之以恒的追求,成就了平凡中的伟大,汇聚了不寻常的道德力量,铸就了关键时刻的坚强意志。从这些平民英雄身上可以看到,无私与善良就在自己身边,无畏与勇敢就在自己身边,平凡和伟大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把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向时代楷模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勿以善小而不为”,认认真真做好身边事,力所能及帮助周围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崇德尚义、积小成大,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向时代楷模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是时代楷模的一个鲜明特征。张丽莉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岗位,在车祸瞬间保护自己的学生,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吴斌连续十多年安全行驶一百多万公里,在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创后,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高铁成三次勇闯火海,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示了当代革命军人的风采。这一个个壮举背后,是他们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对职业精神的坚守。他们崇高的职业操守,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升华了民族的美德,成为激励人们奋发有为、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向时代楷模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创造一流业绩。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时代楷模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发挥好时代楷模示范引领作用,是培育文明新风的时代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把宣传时代楷模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以发现伟大的眼光和崇尚先进的情怀,挖掘闪光事例、报道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运用文艺作品、宣讲报告、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时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让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要坚持知行统一,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广泛搭建平台、丰富渠道载体,把学习时代楷模与精神文明创建、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等活动结合起来,使时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礼敬时代楷模、关爱时代楷模,褒扬良好道德行为、制约不道德现象,推动形成好人好报的良好风气,形成尊重时代楷模、学习时代楷模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健全文明委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宣传时代楷模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祥和、更加温暖和谐。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6

随着时代永不停歇的脚步,许多新生资源在社会中涌现,其中一种资源相当“惹眼”——共享资源。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从天而降。共享时代扑面而来。

共享单车

提到共享一词,共享单车可谓必不可少。马路旁边红色的摩拜、黄色的ofo,成为了繁华都市的一道风景线。我可喜欢共享单车了,因为受益良多。记得以前从学校回家,每次都要坐2站公交车。除了车站等待时间不说,上车和下车后也要走上好一段路程。自从有了共享单车,一切都便捷起来。不仅省下了等车时间,还免去了一大段“长途跋涉”。骑自行车回家只要十五分钟,共享单车为我在学校和家之间构建了“快捷通道”。

共享单车还为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解决了麻烦的停车问题。每次和父亲出去吃饭,总会为停车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以至于影响到吃饭的胃口和心情。两辆停在家门口的共享单车轻松解决问题,一路上我俩悠闲自在,凉风习习,倒有着说不出的惬意。无需顾念停车一事,心理负担小了许多。

共享单车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也让我们亲眼目睹了科技发展之迅速。

共享书店

共享书店的出现,让人们不再是低头看手机一族,而是利用碎片时间看书。随着城市交通的日渐发达,许多人喜欢地铁出行或巴士出行,可往往路途中时间会白白浪费掉。共享书店的出现,让人们能好好利用这部分时间。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每一次出门时,我都会经过家门口等爱心书店,从中选一本书带在身边阅读,不仅消磨了路上等候的时间,也提高了我的阅读量。共享书店的意义重大,每一本书都是循环使用的,转经千家万户,将书的价值发挥最大化。

我还有过一次捐书的经历。我觉得有一本书文笔生动,诙谐有趣,于是我就捐了出去,图书箱的荧屏上跳出来一段话:“感谢您对图书的一片真诚。愿您的书经过千人之手。”我感觉到有一种奇妙的情思在我心中化开,这是文学给我的力量和我对文学的一片炽心。

共享书店让我们感受到科技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太多的美好,增添了非常奇妙的光彩!

“共享”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巨大便利,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让我们敞开心扉迎接这充满色彩的新时代!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7

读诗词能净化人的心灵,记古文能教人怎样做一个品格优良的人。因此我们学校也要求我们读记《经典诵读》,不但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增长我们的阅读量,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读了这么长时间的《经典诵读》,我最喜欢的一句论语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有一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礼貌,那么,不论谁都是自己的`兄弟。你为什么要烦恼自己没有兄弟呢?”

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自己表现的十分谦卑恭敬有礼貌,大家一定都会接纳你的;但是自己如果摆出一副骄傲自大,对别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肯定没有人会理睬自己,更别说是接纳,甚至会讨厌自己。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边落井下石,一味的冷嘲热讽。这样的人谁会接纳你?谁会欣赏你?反而对人宽厚热忱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欣赏。看了《经典诵读》,我从中学会了许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你尊重别人一分,别人就会还敬你十分,只要你宽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实意就会得到别人的重用,勤劳机敏就会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我以后还要读的《诵读经典》,看更深奥的古文诗词,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盈。

既然看《经典诵读》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多看几遍,多学点知识,你们说对吗?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8

“新时代”是什么?有人说,新时代是指文明的社会,优越的生活。难道不是吗,现在的中国,正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发展着,进步着;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不再饥一餐饿一顿了。现在,听着身边的老辈人诉说着他们幼时的苦日子,我不禁感叹:生活在新时代是多么的幸福啊!

听姥姥说,那时的电视机是很稀缺的,我们家是整条街上第一个买电视的人,十二寸的小黑白电视,宝贝似的放在最显眼的桌子上,整条街上的老老少少都拿着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聚精会神地看着黑白屏,堪比电影院。再看现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等各种各样高科技产品应接不暇,充斥着我们的身边。远在千里的亲人,打个电话就像在身边一样;当遇到不清楚的事情时,上电脑一查就明了,不用在泡图书馆;超薄的数字电视,上百个频道,想看哪个就看哪个,让我们的业余时间充满了娱乐……这些高科技节省着我们的时间,丰富着我们的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听姥爷说,他小时候家里有六、七个孩子,因为家里穷,活活饿死了三个,当他们实在没饭吃时,就会吃树叶,挖草根。再看现在,温饱已不成问题,诸如薯片、果冻、KFC等不少垃圾食品却也相继出现在我们的肚子里,更有一些黑心老板,为了一点的利益,制造出的地沟油、瘦肉精出现在市场,搞得人心惶惶……

虽然社会上会偶尔出现一点不和谐,但是中国的高度发展还是令人惊叹。几个月前的神十飞天,还有那在飞船上的最遥远的授课,都让人大饱眼福。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让我们青少年感受到太空的神奇,想要去探索,去钻研更多太空的奥秘。

再看我们青少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幸福得不能再幸福的日子,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时时与父母顶嘴,一想到这儿,我就万分愧疚。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的利用良好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不再让这宝贵的时间流失一分一秒,不再与家长顶嘴。要取得好成绩,将来为祖国作奉献,让中国的飞速发展也能有我的微薄之力!

今天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繁荣昌盛;明日的祖国,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带领下,将更加富强!

新时代作品文本摘抄 篇9

回顾40多年来的人生路,朱彦夫感慨万千。“这些年来,失败是主要的。每做一件事,都意味着上百次、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失败。经过无数次失败,我才找到成功的路子。每千成一件事,我都深深意识到千万次失败的价值以及妻子对我的全力支持。”

婚后不久,朱彦夫见村民们绝大多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决心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办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他们便拿出自己积攒起来的残废金,办了一所夜校,朱彦夫任教员。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去夜校授课,起初是妻子背他去,一年后他能走了,便自己去。有一次,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了,脸被石头划破了几个口子,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自己爬不起来,直到家人来接他,才在妻子的搀扶下站起来。看他被摔得鲜血淋淋的样子,妻子心疼得直掉泪。“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我必须得好好地教下去。这点伤不要紧,我以后小心点就是了,你放心好了。”朱彦夫轻轻地安慰着妻子。从此,为了丈夫的安全,她坚持送接丈夫。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8名党员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组织上考虑到高度残废,料理自己生活都十分困难,没有同意。朱彦夫便“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一双铁脚,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给公社党委书记看,同时表态,不干出个样子来绝不罢休。_说:“只要俺能走,彦夫就能走。他对党有说不完的恩情,为能继续为党做事,他遇到的困难就是再大,他也知道怎样对待困难,他不会向困难低头。让他干支书,俺相信他能干好。”组织经过研究,同意他担任张家泉村支书。

张家泉村虽处在沂河的上源,但分布在几个山梁上,山路崎岖,每年春、秋、冬三季,连村民的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用水浇地了。朱彦夫意识到要彻底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必须先解决用水问题。为带领村民们找水,他实在拖不动假脚,就用膝盖跪行。村民们感动了,重新充满了信心。“朱书记两口子为了咱们吃了多少苦啊,咱要是再打退堂鼓,还有良心吗?”到1960年止,张家泉村先后打井9口,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到70年代初,张家泉村终于打出了第一眼大口井——龙王庙大口井,并修建了一条1500米长的水渠,结束了村里无水浇田的历史。之后的几年里,张家泉村又接连打了两眼大口井。张家泉村山地贫瘠,缺少平地,过去粮食不够吃一直困扰着村民们。“当村支书大小也是干部,要不能让群众过上温饱日子,就对不起老少爷们啊!”朱彦夫心想。于是,经过周密计划,他带领群众经过两年奋战,平整荒坡,填平两个大沟,造成了一块60多亩的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到60年代初,朱彦夫又带领林业队在荒山坡上开出了一个大苹果园和一个花椒园,从那开始,张家泉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直到今天,这个苹果园和花椒园仍然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了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搀扶照顾下,拖着残疾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摆脱了点油灯的历史。这期间的出差费用,全是他自己的残废金。为了凑足出差费,_宁愿穿打满补丁的衣服。有一次,她见二女儿朱向荣的衣服太破了,便许诺给她扯点布做件衣服,可是最终也没能兑现。朱彦夫关心群众疾苦。村民蔡光生有心脏病,因为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个月从残废金中拿出20元给他买药治病(当时朱彦夫的残废金为每月42元——作者注)。

朱彦夫夫妇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在生产队里,几个孩子可以到庄稼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切瓜干,可就是收花生时不让去,怕孩子吃花生,养成坏毛病。有一次,年幼的朱向欣实在是饿得受不了,到地瓜地里挖了两个地瓜,放在火里烧,被朱彦夫发现,他硬是让哭成泪人的女儿把1元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朱彦夫当了25年村支书,没拿一分钱的报酬。村里因工作需要招待上级来人,他只参加过一次,还硬是交了1元伙食费。

1982年,朱彦夫因患心脏病辞去村支书职务。考虑到朱彦夫的身体状况,经组织研究决定,朱彦夫全家迁往南麻镇,可他和妻子仍放心不下张家泉村的群众,每年都要回张家泉村看望乡亲们,与群众共商致富路。

本文网址://m.wei890.com/weimeijuzi/191618.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推荐访问